欢迎使用中国权威专业保险服务平台

保险资讯 - 互联网保险新萌动 微信加保险求关爱

  2014年新年伊始,两个热点备受关注。一是微信红包,整个春节大家都在起哄和哄抢中狂欢,微信红包银行卡绑定用户数一晚就超过1个亿,一个晚上干了支付宝八年的活,而且还不花腾讯一分钱。另一个是泰康的“求关爱”,从泰康微信公众号的“微互助”进入,1元钱获得1000元的一年期防癌保障,转发至朋友圈,小伙伴最高可以为你追加到10万元保障。内部公测推出伊始即引发无数潮人竞刷屏,短短三天就有三万人次参与了“关爱”。

  这两个产品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人性的深刻精准把握。微信红包在春节前推出,符合国人过年发红包的传统习俗,长辈领导不好意思不发,高富帅们不好意思不发,收到红包的不好意思不发,于是乎就蔚然成风了;微信红包还迎合了成年人的游戏心理,收红包的喜悦,抢红包的紧张,等红包的期待,丢红包的失落,发红包的满足,这对成年人来说,就是一次难得的狂欢游戏。泰康的“求关爱”也是如此,红包是发,关爱是求,既不简单雷同,又如出一辙,符合社交群互助游戏精神,一元不多,举手之劳,多了不行,避免尴尬,相互关爱,重在体验,人气高低,一目了然,相当于也是一次比拼人气的游戏了。泰康的“求关爱”和微信红包一样没花一分钱,品牌价值提升了,产品口碑树立了,客户体验实现了,客户信息到手了,可以说,这是一次典型的互联网“赢销”案例。

  现在说起互联网金融或者互联网保险,很多人都会想到这是一个新兴渠道,一个拥有海量潜在客户的蓝海,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只是望洋兴叹或者说叶公好龙。如果不能做到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尊重和满足,也只能是入宝山而空回。举一个反面例子,当大家正在哄抢微信红包时,某品牌公司发了一个“红包”,点开一看原来是一个意外险投保页面,试想一下,当时大家是多么的鄙视,往深里一想,拿到红包的前提条件是发生意外事故,这是祝福还是诅咒?包装不对,时机不对,连名称都不对,只知道简单抄袭,哪怕把红包改成“护生符”效果都可能更好些,这就是不把握人性甚至是漠视人性的反派典型。

  泰康“求关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在互联网其中的社交网络分支的一次尝试,打造了“微信+保险=关爱”的概念,启发了大家“原来保险还可以这么玩着卖”,其意义与其说收获了多少客户,还不如说是一次对互联网的“求爱”,是对人性细微之处的精妙把握,是保障型产品遇上互联网之后的一次萌动。

  而如今其他企业将来也想在互联网保险取得更大突破,需要更多的带有互联网精神的萌动。只有越来越多的基于人性细微之处的精妙把握,保险才会在互联网生根发芽,真正成为互联网保险,而不是装在互联网新瓶中的保险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