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权威专业保险服务平台

保险知识 - 存款变保险 专家提示办业务看清合同落款

到银行存钱却换回一份保险单?买新车必须在4S店指定的保险公司上车险?部分打着“高收益分红”旗号的分红险最终收益率远不如银行一年定存?在保险行业乱象丛生的今天,各种“险”阱让消费者防不胜防。记者昨日获悉,截至5月20日,保监会二季度以来已开出98张罚单,对险企误导销售、夸大收益水平等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罚。

乱象1:“存款”5年变成保险

市民孔阿姨最近遇上了一件烦心事。5年前她到某银行办理业务,本想存一笔钱,可工作人员告诉她,有一款理财产品利息比存款高,而且还具有保险功能。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孔阿姨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稀里糊涂地在“存单”上签了字。前几天,“存款”快到期了,孔阿姨拿出单子想让女儿把钱取出来,女儿仔细一看才发现,老太太买的其实是保险。“要不是闺女发现,我至今还蒙在鼓里呢!”可存单怎么变成了保单,孔阿姨至今也说不清楚。

5月以来,保监会共开出30张罚单,其中多数违规行为涉及虚假宣传销售误导,而夸大收益水平“高于银行利息”仍是其最常用的误导销售用语。

提醒:办业务看清合同落款

在日常生活中,市民究竟应该如何避免保险产品“被购买”的现象?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大部分市民对银行的信赖感很强,以为在银行柜台购买到的就一定是银行推出的产品,其实不然。市民在银行办理业务时,首先要认真阅读合同,看清楚合同最终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其次,根据保监会规定,消费者购买保险后有10天左右的“犹豫期”。在“犹豫期”内,如果消费者对购买的保险不满意,有权要求保险公司全额退保。

乱象2:街边推销员真假难辨

“我想为您做一个保险规划,请给我5分钟好吗?”如今走在街头,市民随时可能遇到热情的保险推销员。但在市民黄女士看来,自己很难辨认出这些穿着正装的保险推销员究竟是否具备销售资格,“买不买保险,买什么保险,全凭推销员一张嘴。我身边不少朋友退保,都是因为之前推销员的不实宣传。”

来自保监会的数据统计显示,刚刚过去的4月,涉及聘用委托无证人、机构销售保险的违规事件成为保监会处罚的重点。在保监会4月共计开出的68张罚单中,有30单均涉及险企“无证销售”。

提醒:遇上门推销先核实身份

根据规定,个人保险代理人、保险代理机构的代理从业人员、保险经纪人的经纪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因此,市民遇到有人上门推销保险时,或自己具体办理投保业务前,可要求保险销售人员出示资格证。同时,市民还可登录保险中介监管系统网站,使用网站首页右侧中部的“查询平台”栏目,对资格证书持有人或保险营销员进行查询。

保险就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部分,保险的强大保障作用,之于人们,不仅仅可以当人们受到损失时,偿还人们的经济,还可以对人们的生命财产起到强大的补偿作用。保险公司就是抓住保险对人们生活得重要性,才会存在违法乱纪的现象,对此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