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权威专业保险服务平台

保险访谈 - 孙国新:老保险人的西藏情

孙国新,1958年出生在辽宁省抚顺市。1976年,他志愿进藏,与五位知青一起被派在西藏琼结县拉玉乡强吉一村“安家落户”,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因身体状况和工作需要,孙国新离开了强吉一村,但他的心却一直留在这里。

老村长赤列班典回忆说,当时来的6个年轻人吃住、劳动最初和群众一样,靠着坚定的信念,孙国新逐渐和群众打成一片。在村民眼里,孙国新是个非常憨厚诚实的人、他干起活来从不避重就轻,从不挑肥拣瘦。对孙国新来说,他感到在强吉一村的日子里是尤其幸福的。其它知青离开后,他成了全村唯一一个吃百家饭的人。东家今天煮土豆,便把他拉去;西家明天烙饼子,明天他就又美餐一顿;左邻早上送来了香浓浓的酥油茶,右舍中午就把他叫去抓糍粑。用孙国新自己的话说,在强吉一村时,他吃遍了全村最好的饭。

生活上的照应令孙国新难以忘怀,精神上的富足更让他刻骨铭心。在强吉一村,村民们的对待汉族知青,始终看成是自己的“特殊儿女”,生怕冷着、热着,生怕苦着、病着,甚至不让他们有一点不愉快。

孙国新在谈起他这么多年坚持扶助强吉一村的原因时,说:“我就像一个孩子,在这里享受到众多父母的淳朴的爱,这里像我的故乡一样,我觉得对他们有一种很深的责任。”

一场意外的车祸导致左腿受伤后,孙国新离开村子,去银行工作。这期间,他与村里依然亲情不断,因为经常来“亲戚”,他当时每月54元的工资时常不到半个月就花光了。即使这样孙国新嘴里还时常唠叨:“乡亲们多次来看我,我也该下去好好看看他们才是啊!”

村民们谈起孙国新每次回村后的情景,都如数家珍,历历在目。老村长的账本上也记得一清二楚。他第八次回村时快到藏历初一了。因为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第二天,孙国新看完所有的老年人后决定要走。村里人没有强留他,因为大家知道他一直很忙。但村民们临时决定:大年初一提起一天过,以此来欢迎和欢送“咱们的孙国新”。

热烈的舞蹈跳起来,激情的歌曲唱起来,醇香的酥油茶端起来,洁白的哈达飘起来,孙国新洋溢其中,再次流出幸福的泪水……

孙国新调回拉萨后,专门托人带去自己的具体地址,并带来口信,谁家有困难就到拉萨去找他,吃住在他的家里最方便。于是村民们求医问药、修理车辆都会上门来,乃至学生毕业安排工作,孙国新也尽力相助。

孙国新的父亲是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母亲在世时因白内障手术失败,双目失明十几年,当时都需要专人照料,但孙国新因在西藏工作,休假回去的机会并不多。孙国新说,平时节省一点,能够帮助他们,特别是一些和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老人,心里会得到很多安慰。

孙国新说:“有100个,1000个我,也不能解决西藏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困难。但我依然竭尽全力,在出出点子、想想办法的同时,去影响一群人,至少让他们懂得,人不能为了生存而活着,要在劳动创造中体现价值,尝到快乐,并造福子孙后代,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正因为如此,孙国新每次去强吉一村,总要找到村长交代几句,诸如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经济作物,上一些短平快项目;注意保护植被,使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同步算好发展帐与人口帐,等等。

2000年,村里烧水、做饭燃料缺乏,为了避免村民砍伐山上的植被,他出资给全村每家每户配备了一台太阳能灶。

为了帮助群众增加现金收入,孙国新让村民多养鸡、鸭,由他负责在拉萨帮助销售。他对村长说,只有引导村民走出来,闯市场,摆脱贫困,才是根本出路。

2003年,为解决村里各种应急问题,他又筹资10万元。

2006年,看到农里的小孩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又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5万元钱,作为村里的助学基金。

2010年,他知道村里因自然条件、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经常性的干旱等原因,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村民身心健康的情况,个人出资20万元,从财政等申请20多万元,修建了高压水泵井。为了改变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他个人出资购买种子,鼓励乡亲种草,种菜、种树、种花,并进一步规划了村镇整治图,试图提高村镇自身造血功能。

多年来,孙国新为了强吉一村,累计投入了超过100万元,这些钱没有动用一分钱公款,完全是个人积蓄。

提及保险事业,他只是反复强调着几句话:“保险人,要慈,要善,没有没有慈善之心,做不好保险。”

一份执着,一份坚守,这就是孙国新的一片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