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权威专业保险服务平台

保险访谈 - 专访中德安联CEO:我的目标是有盈利的增长

上海,浦东,浦明路132号,安联中心——中德安联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德安联”)总部坐落于此。

与其他保险同业相区别的是,在中德安联总部,整个办公区仅有在四层的一个房间是用“墙”隔开的,此即公司CEO柏思安(WilfBlackburn)的办公室。而且这还是一堵玻璃“墙”。

“我们提倡自由化、透明化,要鼓励创新,营造一个激发创意、快速做事的氛围!”对于此种与众不同的全大厅式、透明化办公方式,柏思安似乎颇为享受。

当然,这并非中德安联特立独行的唯一案例。

甩开“朝九晚五”惯例,率先实行弹性工作制度;打破营销员佣金月结制,推行日付佣金新规,使得每天都成为了营销员的发薪日;职员上班毋需西装革履,着衣休闲舒适即可……自9个月前,柏思安正式接掌中德安联开始,这一国内首家欧中合资、在中国内地已经整整盘踞了十年之久的寿险公司就没有消停过。

而在业务方面,尽管中德安联2006年疯狂的银保、2007年淘金投连险等都给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那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中德安联已经处于高潮过后的理性期。

“我们响应监管层更多销售期缴产品的号召,我们的目标是长期的增长,有盈利的增长,市场份额很大,但却亏损累累的情况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对于本报记者的来访,柏思安直言。

破解同质化竞争

《21世纪》:8月,中德安联推出了分红型两全保险组合计划“超级随心”,其量身定做的概念颇吸引眼球,也开创了保险产品个性化的先河。那么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的中国保险市场,“超级随心”如何避免被复制?

柏思安:这个产品确实非常复杂,有很多个性化创新,同业其实比较难复制。虽然我们的竞争对手可以去模仿定价,模仿产品设计,但这需要包括精算、产品的管理和培训方面非常强大的后台支持,值不值得去模仿值得考究。

当然,我们也不怕别人模仿,有模仿,说明产品有创新。目前,中德安联营销员队伍还还不到一万人,规模尚小,客户的接触面也不太广,因此如果大家都来复制的话,那么就意味着能够把这款比较好的产品和福利带给更多的消费者,从这个角度来讲,复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1世纪》:按国际成熟市场经验来看,国内保险行业如何进行差异化竞争?

柏思安:其实,全世界各个保险市场都有产品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和趋势。通过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可以基本解决这个问题,但创新之后也会引来更多的模仿者,这样一来,创新产品又变成了同质产品,这就形成了一个类似螺旋的产品演进过程。

但我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讲,保险业也是一个服务型行业,类似航空公司,其实航空公司提供的产品理论上就是一个同质产品,即运输,但在运输过程中提供的服务和体验有差异化。保险业也异曲同工,我们也希望能够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体验来与竞争对手进行区分。

例如,去柜台购买一件衬衫与到裁缝店定制一件衬衫的体验是不同的,因为在定制的过程中,消费者与裁缝师之间有更为贴心的问候和建议等,因此定制的衬衫肯定更为合身。

其实我们也希望,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的时候,能够与营销员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保障理财方面的咨询过程,这样就会有不同的消费体验。

规模与盈利的权衡

《21世纪》: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中德安联今年1-7月保费总收入为8.9亿元,仅为去年1-7月的45%,保费收入下降情况非常明显,这无疑是中德安联业务结构调整的结果。那么在8.9亿元保费收入的“概貌”之下,内部分渠道、分产品的保费收入结构情况,以及标准保费的收入情况分别是怎样的?这与一年前的情况相比,有何区别?

柏思安:保费出现下降,一方面我们为了跟随市场需求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响应监管层的号召,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期缴产品销售上,因此可以看到我们期缴产品保费收入增长明显。

在总标准保费中,银保占到六成,营销员渠道贡献了三成左右。就产品而言,分红型保险占了一半多,投连险的销售产品占到三成左右,比去年略有下降。而传统型保险则增长了一倍。

虽然总保费收入同比出现下滑,但环比每个月还是有2%-3%的增长,如果按此速发展,明年我们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好的业绩增长。

《21世纪》:那在减少亏损方面是否反而有所增色?

柏思安:因为期缴产品利润率比较高,因此我们也在尽力朝这个方向加快发展,但盈利方面还需考虑另外的分支机构扩张这一块。

由于我们还在不断地扩张过程中,这意味着我们将要更多地投资,这有可能会增加成本支出。目前,我们已经有上海、浙江、广东等八家分公司,这些分公司所在省市的GDP占中国GDP的50%——这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占有了50%的市场。

《21世纪》:我们知道,从孟建安时代到您掌舵时代,中德安联经历了从单纯的保费规模扩张向可盈利增长的转变,那么这背后是否体现了外资股东方对中德安联进入中国10年仍然未能实现盈利的一种战略错误的纠正?您对保费规模和保费质量的关系如何衡量?

柏思安:这不能说是纠正。因为市场变化了,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带来了观念发生变化,包括监管层要求更多销售期缴产品。我们是顺应这一转变,公司的目标一直没有变,在安联,我们追求的是有盈利的增长,我们非常注重规模和盈利的平衡,不会把两者进行割裂。

单纯地追求规模轻而易举,但单纯地追求规模往往不能带来盈利,所以我非常注重长期的增长,有盈利的增长,其实市场份额很大,但却亏损累累的情况是毫无意义可言的。但反过来,寿险业的规模也非常重要,没有规模,利润将成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因为规模大,就会产生规模效应,包括投资上、品牌上。

两者其实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时候最大的也是最盈利的。

扩张速度决定盈利周期

《21世纪》:一般而言,寿险公司早则五年,晚则七八年就能实现盈利,但中德安联发展10年仍然处于亏损状况,那么你如何总结其中原因?有何新的计划?

柏思安:其实,除了主营业务之外,决定公司盈利期长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持续的扩张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因此单纯在上海,我们三年时间可以取得盈利。按照保监会规定,外资保险公司每年只能扩张两家分公司,那么要增设更多分公司的话,就需要有更多投资。假设三年之后,中德安联增开了六家分公司,由此也带来更多的投资和成本,这就会导致盈利周期延长4-5年。

我们也希望能够快速实现扩张,这样就能够把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带给更多的中国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一年限制开两家也有其政策好处,因为如果没有这个限制,那么一般的外资公司可能在管理上难以跟上扩张速度,资源也可能被稀释,导致分公司的质量也不会高。

《21世纪》:那么中德安联未来的扩张路线图是怎么样的?目标城市的衡量标准有哪些?

柏思安:在目标城市的布局标准方面,我们主要是看GDP总量及其增长率,另外包括人口密度、市场的竞争程度、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接受程度、对保险认知的程度等方面;还有就是当地保险人才的储备状况。

我们对这些参考指标和数据都有记录,而且每隔三个月就会更新一次,以便更符合实际。当然我们还要参考政府的政策取向,比如鼓励西部发展的政策,我们也会随之跟进。

所以根据这些指标来衡量的话,你就会选择出15-16个很有吸引力的城市,当然这其中包括我们已经有的八个城市,而对于另外几个,我们都很有兴趣,只是进入的时间会有先后。

我们近期打算进入省市的名单列表,包括天津、辽宁、重庆、河南、湖北、福建、湖南、河北等。湖北很可能是下一个要进军的省份。

银保合作应三赢

《21世纪》:目前,中国监管层力主调整业务结构,要求发展内含价值更高的个险产品和银保期缴品种,但这得不到银行的大力支持,手续费日益走高,那么您从国际经验来看,银保渠道资源如何合理开发?银保合作如何谋求双赢?

柏思安:这不光是保险公司和银行两方面之间的游戏,其中还涉及消费者,因此理想状况是三方面都能实现利益均沾,实现共赢。

从银行角度来讲,他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同时获得一定的收益,这非常正常。退一步讲,如果销售保险公司产品不能为其带来利润,那么银行也不会和保险公司合作,插足这一块业务。

其实,在商业社会中,任何一种供求关系要想取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在各方之间实现很好的平衡。因此,对于目前银保合作来讲,关键就是要找一款银行和消费者都喜欢,保险公司也愿意推出的产品,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不可能实现。

银行也在算自己的账本,如果手续费太高,那么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也上升,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消费者对产品拒之千里,最后就是消费者不通过银行来购买产品,导致渠道资源被浪费。

《21世纪》:交行已经获批参股中保康联,银行与保险股权合作是否会给像中德安联这类公司带来冲击?

柏思安:如果在银保股权合作过程中,出现了银行仅仅把渠道向与自己有股权关系的保险公司开放的话,这对我们或者没有这个优势的其他保险公司来讲,确实会遭受一定的冲击。

国外的实际情况是,两者参股之后,这家银行并不会仅仅销售参股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而是与其他保险公司均有合作,因为银行也不想完全被这家保险公司捆绑住。

反过来观察,如果这家银行仅仅销售这家保险公司的产品,那么其他银行可能就不愿意再为这家保险公司开放渠道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或许我们还会因此少了几个竞争对手。

《21世纪》:当初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之时,国人均认为“狼来了”,但10年下来,外资寿险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许多外资公司地位无足轻重。对此原因,你有何看法?

柏思安:对于这个问题,我来华9个月,也想了9个月。从这9个月里的了解来看,我首先觉得外资公司之所以“没长大”,与中资保险公司只关注国内一个市场所不同的是,外资保险市场的管理范围更广,这影响了外资保险公司投入到合资公司的管理力度和资源有所差别。中资保险公司会把所有的精力、管理资源放在国内一个市场,而跨国公司则会分散在全球各个市场。这应该是一个原因。

另外,很多中资保险公司的领导相对都比较稳定点,比较了解本地市场,与此不同的是,外资公司管理层则换得比较勤快,虽然外资公司员工是本地的,但很多高管都是外派的,可能对内地市场了解还是不够,适应需要时间,这也延长了盈利的过程。

最后,品牌上亦是如此。中资品牌家喻户晓,外资进入时间短,品牌培育需要时间,品牌不仅能吸引员工,而且能够吸引经销商、合作伙伴,这都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