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险访谈 - 吴定富:在创新中成长壮大的中国保险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
六十年来保险业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保险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曲折但光辉的发展历程。从1949年设立第一家
第一个时期(1949~1958年)是新中国保险业的创立时期。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作为国有的保险企业经营各类保险业务,同时对旧中国的保险业进行改造、整顿,翻开了中国保险历史新的一页。这一时期,保险业为配合新中国经济建设,在保障生产安全、促进物资交流、安定人民生活、壮大国家资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个时期(1959~1978年)是保险业发展的停滞时期。1959年5月起,全国除个别城市外全面停办了国内业务,只保留涉外保险业务继续经营,保险业陷入了长达20年的停滞时期,发展严重受挫。
第三个时期(1979~2002年)是保险业发展的恢复与探索时期。这期间是我国逐步探索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保险业不断探索如何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模式转变的时期。1986年开始,平安、
第四个时期是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保险业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保险业的改革发展日益重视。2006年是保险业改革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保险工作汇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保险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保险业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保险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进展。保险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现代保险业。
六十年来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
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行业实力显著增强
业务快速发展。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业务种类不多,保费收入较少,1979年保险业恢复经营以来,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2~2007年的五年间,保险业年均增长18.2%,2008年实现原保费收入9789亿元,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间的保费收入总和,世界排名第6位,中国已逐步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资产规模不断壮大。1949年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之初,仅有资本金约200万元。目前,全国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3.7万亿元。60年来,保险业积累第一个1万亿元资产用了55年,积累第二个1万亿元资产仅用了3年,积累第三个1万亿元资产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对旧中国的保险业进行改造、整顿,确立了由国有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保险业务的体制,经过6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20多家。初步建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
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保险业在金融行业中开放力度最大,开放过渡期最短。2004年底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外资成为促进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共有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境外资金通过设立外资保险机构和参股中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业,15个国家和地区的4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115个营业性机构,行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体制机制发生积极变化
业务经营
公司体制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三步走”的战略,积极探索保险公司改革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为基础实现组织形式的转变,以保险公司境内外上市为契机促进管理体制的转变,以巩固和发展改制上市成果为新起点推动经营机制的转变。
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保险资金专业化集中运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无到有,目前达到10家,管理资产占保险业全部资产的82.6%;从资金运用结构看,实现了从银行存款为主向债券投资为主的转变。
保险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产品创新更加贴近市场需求。适应居民日趋多元化的金融保险需求,突破保险产品传统保障功能的限制,开发了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产品。适应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针对低收入人群开发了保费低廉、手续简便、保障适度的小额保险产品。适应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开发了多种形式的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产品。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开发了高危行业、环境污染、公众火灾等责任保险产品。目前已基本形成涵盖绝大多数可保风险领域的业务和产品体系,服务领域涉及到自然风险管理和社会风险管理的各个层面。
营销创新与时俱进。1992年,个人营销代理制开始进入我国,成为国内保险公司普遍采用的基本销售模式之一;1996年,银行开始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与此同时,其他保险中介销售渠道也不断丰富和拓展,目前,银行、邮政、车行等中介代理销售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保险产品销售渠道;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发展,保险公司积极探索低成本的销售方式,通过利用网络、电话等方式销售保险产品,为保险消费者提供便利、质优价廉的保险服务。
理论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在总结保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保险理论创新不断深入推进。提出了保险业发展阶段理论,作出了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判断,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发展了保险功能理论,提出现代保险不仅具有经济补偿功能和资金融通功能,还具有社会风险管理功能。探索了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理论,保险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着重处理好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进创新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历史遗留的风险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上世纪90年代,保险公司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在央行连续降息背景下保险业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利差损问题,全行业净资产为负。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保险业净资产已经达到3000亿元,历史遗留的存量风险基本得到化解。
行业快速发展中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以来,通过上市、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等方式,长期困扰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不足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及时消除了保险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风险隐患,建立并完善了化解保险风险的长效机制,保险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加强费率监管,发展新型寿险产品等方式,防止了新利差损的产生。
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对这次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保险业通过加强改进保险监管,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调整,较好地防范了风险的跨境传递,有效维护了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风险和保险意识极大提高
改革开放前,我国保险市场的消费者规模相当有限,消费者对保险的了解非常少,保险意识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保险知识的普及也日渐展开,消费者对保险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尤其是随着保险营销模式的不断创新,保险消费者了解保险的途径和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从最初的个人营销代理制,到银行代理销售,再到邮政、车行、社区、电话、网络等保险销售渠道的拓展,保险开始逐渐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